微信公众号
微信公众号

微信扫一扫,关注更多信息

中心领导
中心领导

李安晋

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

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主任


中心领导

张瑞革

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副主任


你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故居新闻 > 新闻详情

文物故事 | 一本用事实说话的中国外宣杂志


这是一封由北京宋庆龄故居收藏的英文打印信件,白色信纸已微微泛黄,右下角有宋庆龄的亲笔签名“SCL”。这封信是宋庆龄于1953年3月14日写给国际友人邱茉莉的。信中,除了朋友之间的寒暄,宋庆龄还特别叮嘱邱茉莉,让她将这封信交给“艾培”,并交代一定别忘记有关“我们的杂志”的事。

那么,“艾培”是谁呢?“我们的杂志”又是一本怎样的“杂志”,让宋庆龄如此牵挂?

1949年10月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动势力的全面封锁,他们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。新中国的声音怎样传播出去?宋庆龄多次致函周恩来总理,提议要加强新中国的对外宣传工作。对此,周总理非常重视,1950年10月,建议她创办一本刊物,向世界更多更好地介绍新中国的情况。

其实,早在抗战时期,宋庆龄创建的“保卫中国同盟”就曾出版英文刊物《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》,向世界宣传中国抗战的实况,国际友人伊斯雷尔·爱泼斯坦便是这本杂志的编辑,也是宋庆龄最得力的助手,他就是信中提到的“艾培”。


1938年,宋庆龄和爱泼斯坦等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成员在香港

伊斯雷尔·爱泼斯坦出生于波兰,15岁时就开始从事新闻工作,抗战时期是“保卫中国同盟”的委员之一,一直帮助中国做国际宣传工作。当宋庆龄接到创办外宣杂志的任务,便与伊斯雷尔·爱泼斯坦多次通信,邀请他和夫人邱茉莉一起前往中国,协助她创办这本外宣刊物。同时受邀请的还有金仲华、陈翰笙、吴耀宗、谭宁邦、文幼章、林德彬、耿丽淑、顾锦心、李伯悌等国内外朋友。

1951年8月,一本定名为《中国建设》杂志的筹备会议在上海市常熟路157号中国福利会会议室召开。宋庆龄在会议上说,杂志要“重点报道中国社会、经济、文教、救济和福利方面的发展,以使国外最广泛的阶层了解中国建设的进展,以及人民为此所进行的努力”。她要求刊载的文章要做到内容充实、文章通俗,并配以插图或照片,而且“一般不署名”。


1952年1月,《中国建设》创刊号封面

1952年1月,《中国建设》英文双月刊创刊号在上海正式出版,收获一片好评。宋庆龄在创刊号上发表了《福利事业与世界和平》一文,阐明福利事业与世界和平的关系。

1953年3月14日当天,宋庆龄还给爱泼斯坦和邱茉莉写了另一封信。在这封信中,宋庆龄专门对杂志封面设计、文字质量及人员安排、办事处联系等办刊细节,一一做了叮嘱:“用这么大的一张图片来做封面……会给人深刻的印象”;“我们的杂志无论在书店里、图书馆里或者在人们家里,都要与其它许多出版物竞争”;“我们杂志的名字,特别是其中的‘中国’二字必须给人以强有力的感觉”。


宋庆龄、周恩来、陈毅、邓颖超与编辑部同仁合影,祝贺创刊10周年

在宋庆龄和周总理的关怀下,《中国建设》很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,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,成为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。毛泽东高度评价这本杂志在新中国对外传播中所起到的突出作用,他曾指出:“《中国建设》用事实说话,对外宣传就应该这样做”。

《中国建设》是宋庆龄创办的对外宣传刊物,从它诞生之日起,宋庆龄就以身作则,言传身教,教育和影响编辑人员,要求他们在外宣中要具备国际视野、注重细节、真实客观,契合外国读者需求、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讲中国的事情等等。这些都是宋庆龄在对外宣传工作中给后来人留下的宝贵经验。

1990年1月,《中国建设》易名为《今日中国》。现以英文、西班牙文、法文、阿拉伯文、德文、土耳其文、葡萄牙文和中文出版11个印刷版和8个网络版,杂志行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对外传播媒体之一。